道歉背后的风波
7月29日,万岁山景区的吕婆婆发布道歉视频,语气低沉却诚恳。她承认自己情绪失控,在直播中言辞过激,伤害了观众的感情。这位50多万粉丝的网红NPC,曾以魔性舞步和接地气的互动成为景区“活招牌”。她反复提到那个舞台斗舞广场,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每一声喝彩都刻在心里。可这次风波,让她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她说自己外出杭州商演四天,回来却听说代演者允许游客二次登台,打破了她立下的规矩。“一次登台”是她坚持的公平底线,她认为这关乎所有游客的参与感。可代演者没按她的标准执行,她当场怒火中烧。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那个代演者似乎正悄然占据她的位置。她没点名,但所有人都听得出,说的是“孙二娘”。
角色之争暗流涌动
孙二娘是6月才加入万岁山的新NPC,名字听着像《水浒传》里的人物,人也带着一股江湖气。她在快活林卖酒,在王婆说媒里插科打诨,还能在斗舞广场即兴起舞,灵活的身影成了景区的“移动风景”。游客们说她“不端着”,跳得野但热闹,有人笑称:“这哪是孙二娘,简直是开封版‘刘老根大舞台’台柱子。”
吕婆婆心里不是滋味。她把斗舞广场当自家院子,规则由她定,节奏由她控。孙二娘的出现,像一阵风,吹乱了她经营已久的秩序。有人私下议论:“吕婆婆是不是怕被抢饭碗?”这话听着刺耳,但也戳中了现实。景区需要新鲜血液,可老演员的情感归属谁来安抚?一个舞台,两种期待,矛盾就这么浮出水面。
规矩与包容的边界
吕婆婆坚持“一次登台”原则,本意是维护公平。她常说:“谁不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可孙二娘的做法更偏向即兴与互动,有游客跳得特别嗨,她顺手一拉,再来一段,气氛瞬间炸裂。年轻人拍手叫好,称这才是“真正的街头文化”。可吕婆婆觉得,这像是在拆她的台。
这里头其实藏着两种表演哲学。吕婆婆信奉的是“仪式感”,规则清晰,节奏可控,像开封老茶馆里的评书,一板一眼,不容错乱。而孙二娘更像夜市摊前的即兴说唱,讲究的是“燃”和“爽”。一个是传统舞台逻辑,一个是流量时代的情绪共振。谁对谁错?恐怕得看观众更买哪一单的账。
网红时代的NPC困局
万岁山的NPC不是普通演员,他们是“行走的IP”。吕婆婆靠魔性舞步出圈,孙二娘凭多面表现吸粉,他们的价值早已超出景区服务范畴。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当个人影响力与景区管理规则碰撞,谁该让步?景区没明文规定“舞台归属权”,可情感上,吕婆婆觉得自己是开创者。
业内早有类似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也曾面临替代表演的争议。最终景区采取“轮岗制”,既保护原创者情感,又避免资源垄断。反观万岁山,目前尚无明确制度。晨露般的机动安排,虽灵活,却容易引发角色边界模糊。没有制度兜底的情感投入,终究是一场高风险的付出。
舞台属于谁?
这场风波背后,是传统演艺逻辑与新媒体生态的深层摩擦。吕婆婆的道歉,看似是个人情绪管理问题,实则是角色定位的焦虑。她不是不愿分享舞台,而是怕失去“被需要”的感觉。孙二娘无意争位,却因活力被推上风口。游客要的是快乐,可快乐的生产方式正在改变。
景区IP的可持续,离不开人的温度与制度的平衡。开封的夜风依旧吹过城墙,斗舞广场的灯光每晚亮起。下一个舞步该怎么跳,或许不该由一个人决定。让规则更透明,让角色更清晰,才能让笑声真正属于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