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的雨: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回响

发布日期:2025-08-07 点击次数:198

8 月 1 日的萨那,雨水混着泥浆在七十广场上汇成小溪,冲刷着抗议者举了三小时的标语牌。“加沙的饥饿就是我们的饥饿”—— 阿拉伯语字母在雨水中晕开,像极了也门内战中被炸毁的房屋轮廓。这场每周例行的集会,当天有超过 2 万人冒雨参加,他们中既有失去家园的也门人,也有在空袭中失去亲人的巴勒斯坦难民。当口号声穿透雨幕,一个残酷的现实浮出水面: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苦难正在完成跨地域的共鸣。

一、双重困境下的共情

萨那商贩奥萨马的摊位账本,藏着两个世界的苦难。他在集会间隙倒卖的鹰嘴豆,每公斤价格较 2021 年上涨 300%,与加沙黑市的粮价涨幅惊人吻合。“我们用美军空袭留下的弹片熔铸成炊具,加沙人用以色列炮弹壳当水罐”,奥萨马的比喻在抗议人群中传开时,不少人摸着手臂上的弹痕点头。联合国数据显示,也门 2160 万人依赖人道援助,占总人口的 71%;而加沙地带这一比例是 85%,58% 的儿童处于急性营养不良状态。

这种命运的镜像,让抗议超越了简单的声援。集会中最醒目的标语 “停止饥饿战争”,既指向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也暗指也门荷台达港被美军空袭后,粮食进口量暴跌 62% 的现实。胡塞武装任命的管理人员布哈伊提直言:“美军说打击军事目标,却炸了拉斯伊萨港的粮仓 —— 这和以色列在加沙做的有什么不同?” 这种对比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我们都是加沙人 #的标签在也门账号中转发量单日突破 50 万次。

二、枪与标语的双重叙事

集会组织者的名单揭示了更深层的政治逻辑。官方公布的 23 名发起人中,17 人来自胡塞武装控制的 “民众委员会”,这与他们 8 月 1 日刚刚发射 “巴勒斯坦 - 2” 型导弹袭击特拉维夫机场的行动形成呼应。这种 “导弹 + 集会” 的组合拳,是胡塞武装的典型策略 —— 用军事行动彰显存在感,用民众抗议争取合法性。

但普通参与者的动机更为朴素。32 岁的教师法蒂玛举着儿子的照片,孩子在 2024 年萨那医院空袭中丧生。“我不懂什么地缘政治,只知道加沙的母亲也在失去孩子”,她的话被半岛电视台镜头捕捉后,成为阿拉伯社交媒体的热门片段。这种个体创伤的共鸣,让胡塞的政治议程被包裹在更普世的人道主义诉求中。

流亡的也门政府对此保持沉默,沙特主导的联军也未作回应。这种失语反衬出也门内战的僵局 —— 当国际社会聚焦加沙时,也门自身的 15 万战争死者几乎被遗忘。正如萨那大学政治学教授穆罕默德的观察:“我们为加沙呐喊,也是在提醒世界:这里同样有人在死去。”

三、被边缘化的声援

西方媒体的报道差异耐人寻味。法新社对萨那集会的描述仅用了 19 个单词,却用 300 字报道了同期巴黎的声援活动。这种失衡背后是也门的地缘弱势 —— 当胡塞武装因袭击红海船只被视为 “麻烦制造者”,他们支持的抗议自然难以获得国际同情。

但阿拉伯世界的民间反应形成对照。沙特民众通过加密渠道向也门抗议者捐赠了 230 万美元,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录制视频感谢 “萨那的兄弟”。这种底层联动,与官方层面的谨慎形成反差。卡塔尔学者阿卜杜拉分析:“当政府受制于外交妥协时,民众用最原始的方式维系着阿拉伯民族的情感纽带。”

雨停时,孩子们在广场积水处倒映出巴勒斯坦国旗的影子。对他们而言,加沙是地图上的一个点,却与萨那的废墟产生了神秘的共振。这场雨中集会最终以集体祈祷结束,祷词中既为加沙的幸存者祈福,也为也门的和平许愿。正如一位老者所言:“当两个地方的雨水都带着火药味,任何声援都不再是遥远的同情,而是绝望者的相互取暖。”

(互动投票:你认为萨那的抗议最能反映什么?A. 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B. 苦难者的共情本能 C. 地缘政治的工具化)

#热点观察家#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