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李达与八路军一二九师主要领导合影。左起:李达、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采访记者
贺老总、彭老总、陈老总、刘帅、徐帅这五位开国元勋是党和军队中资历深厚的元帅,他们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立下赫赫军功。在这五位元帅背后,曾有一位将领尽心尽力先后辅佐他们40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助手”,在战争时期他堪比“智囊”,被誉为“诸葛先生”,他因熟知地理而被称为“活地图”,在和平时期他埋头苦干、淡泊名利,他就是甘愿做40年参谋的李达上将。

1955 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一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便是在我军参谋岗位上默默耕耘长达 40 年之久的李达。
战争年代,他以足智多谋、熟知地理闻名遐迩,被尊称为 “诸葛先生”“活地图”;和平时期,他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的一生,与贺老总、彭老总、陈老总、刘帅、徐帅这五位开国元帅紧密交织,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光辉征程。
1905 年,李达出生于陕西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读书识字对于农家子弟而言,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然而,李达的父母深明大义,他们节衣缩食,全力供儿子读书,满心期望他能考取功名,改变家庭命运。但时代的滚滚洪流,却将李达推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 参军报国。
1926 年,李达考入冯玉祥将军创办的西北陆军学校。在国民军中,李达亲身感受到民众对革命的炽热热忱。他看到了共产党 “扶助工农” 主张所蕴含的磅礴伟力,这与他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不谋而合。
1927 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达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他的心中,逐渐燃起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之火。
1931 年,李达毅然决然地参加了 “宁都起义”,率部加入红军的行列。次年 9 月,在王震、甘泗淇的介绍下,李达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他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
1932 年,湘赣苏区红八军独立第一师成立,李达出任参谋长,这成为他参谋长生涯的起点。李达接受过正规、专业的军事教育与训练,他深知军事素养对于一支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当时,很多游击队由于缺乏正规训练,对修建工事不太重视。李达上任后,雷厉风行地着手改变这一状况。他明确规定每个班都必须掌握工事技术和阵地防御基本战术,并亲自示范、悉心督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部队的军事技术素养显著提升,战斗力大大增强。
在反 “围剿” 战役中,李达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33 年的九渡冲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李达冷静沉着地分析战场形势,精心制定出巧妙的作战计划。他指挥部队巧妙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后,突然发起猛烈攻击。
经过激烈拼杀,红军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紧接着,在棠市战斗中,李达再次大显身手,带领部队成功截击敌人的增援部队,为红军缴获大量军事补给。这两场战斗的辉煌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为红军在艰苦卓绝的反 “围剿” 斗争中赢得了宝贵的物资支持。为此,中央军委特意通报嘉奖,李达的军事才能开始崭露头角,声名远扬。
萧克将军对李达赞不绝口,他认为李达具备极强的变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红军队伍中,李达不但能将专业的军事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将士们,还能迅速深刻掌握红军的战略战术。
作为参谋长,他既善于料敌先机,精准预判敌人的行动,又长于临机应变,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迅速做出正确决策。司令部中的每项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事无巨细地关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的精心运作下,红八军独立第一师的司令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指挥中枢,为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1936 年,红二方面军成立,贺老总担任总指挥,李达出任参谋长。从此,李达与贺老总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贺老总性格豪爽大气,作战勇猛无畏,而李达则心思缜密细腻,足智多谋。两人在工作中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在长征途中,面对恶劣艰险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李达凭借着对地图的烂熟于心和出色的军事谋划能力,为部队制定出一条条安全的行军路线。他带领部队巧妙地避开敌人的重兵设防区域,多次成功化险为夷。贺老总对李达的工作十分满意,常常毫不吝啬地称赞他是自己的得力助手。
抗战爆发后,李达担任八路军 129 师参谋长。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他肩负起更为艰巨繁重的使命。
一方面,他积极主动地培养游击战骨干,将自己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基层官兵。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游击战是打击敌人的有效手段。通过举办培训班、亲自授课等多种方式,李达为 129 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游击战人才,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李达带领部队积极投身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7 年 10 月的七亘村战斗,堪称经典战例。李达根据敌人的行动规律和当地的地形特点,大胆果敢地提出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的创新计划。这一计划看似违背常理,却收到了奇效。
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两次伏击,共歼灭日军 400 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七亘村战斗的胜利,不仅打破了 “战胜不复” 的常规军事理念,也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1938 年的长乐村战斗,同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达的军事才能。当时,日军妄图对我军实施 “九路围攻”,妄图一举消灭 129 师。李达经过仔细深入分析,认为日军兵力分散,且在长乐村一带地形狭窄,有利于我军设伏。于是,他和刘伯承师长精心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
战斗打响后,我军迅速将日军包围在长乐村附近的河谷地带。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日军的 “九路围攻” 计划被彻底粉碎。长乐村战斗共歼灭日军 2200 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巩固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李达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面时,总是展现出长远的战略眼光。
1943年冬,李达在河北涉县留影,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
1944 年,美军飞机在李达部队所在地附近坠毁,飞行员跳伞求生。李达得知消息后,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与美军建立联系的绝佳契机。
他马上派出侦察员,严令他们抢在日军之前找到美军飞行员。侦察员们不负所望,很快找到了美军飞行员,并使用李达事先精心准备好的英汉双语对照传话本与其沟通,顺利将他们带回根据地。
回到根据地后,李达用极为有限的物资为美军飞行员提供西餐饮食,这让很多将士感到困惑不解。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何要如此优待这些美国人呢?
李达没有过多解释,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果然,美军飞行员被李达的热情真诚和诚意深深打动。当得知八路军缺乏必要的空中支援时,他们主动提出帮助八路军修建飞机场。后来,在安阳战役中,当李达部队受阻时,他向美军请求空中支援,美军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美军战机的有力配合下,安阳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再次重创日军。
日军怎么也想不通,八路军何时有了空中部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李达的远见卓识。
原来,美军飞行员得知八路军以黑豆果腹,却竭尽全力供应自己牛排鸡蛋后,深受感动,主动协助修建机场,并破例授予李达战机调动权,李达也因此成为史上唯一能调动美军飞机的八路军将领。
他促成了历史上唯一一次美国空军与八路军的配合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李达还对 129 师司令部进行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改革。抗战初期,作为一二九师参谋长的李达,根据对日军作战的实践经验和我军的特点,对师司令部进行大胆改造。在原来按国民革命军统一模式设置的参谋、侦察、通信、副官 4 个科的基础上,增设了队列科。后来,为进一步加强对干部和部队的教育训练,又把队列科细分为队务、训练两科。
1938年,李达与八路军一二九师主要领导合影。左起:李达、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采访记者。
1942 年,为适应作战和情报工作的迫切需要,他又将侦察科扩大为情报处。1945 年后,他在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增设了军械科。中原军区成立后,为适应军队进行大规模野战和攻坚战的现实需要,他将军械科升为独立的军械处。
1945 年夏天,他报请刘伯承、邓小平同意,率先在晋冀鲁豫军区设立了军政处,这在当时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举措。经过这一系列改革,打造出了 “比日军更精干的参谋班子”,叶剑英元帅称赞他为 129 师的 “参谋之父”,邓小平也评价 “129 师能在华北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比日军更精干的参谋班子”。
李达因能谋善战,被一些老帅夸赞为 “诸葛先生”;又因其对我国两千多个县名熟能成诵,对各地地形了如指掌,被称作 “活地图”,81 岁高龄时他仍能背诵全国 2000 余县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他仅凭地图上重名村庄的方位差异,便精准锁定了刘伯承的驻地。这些称谓与美誉,无一不彰显着李达出众卓越的军事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李达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在这一关键时期,他的军事谋略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施展。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战略决战,这场战役的辉煌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而 “小车” 的组织者,正是李达。
他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全力以赴为部队筹集物资、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数百万群众推着小车,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坚实支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战役指挥过程中,李达提出了 “使徐州之敌孤立无援而后歼之” 的精妙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充分体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深刻洞察和高超卓越的军事谋略。毛主席得知后,称赞他胆识过人。
在淮海战役以及随后的渡江战役、进军西南等重大战役中,李达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全力协助刘伯承、陈毅等将领,精心制定作战计划,周密组织指挥部队行动,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 年上党战役后,李达还创造了一段传奇佳话。当时,国民党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进至邯郸地区。李达敏锐地察觉到争取高树勋起义的可能性,他单枪匹马,毅然穿越火线,抵达高树勋驻地。凭借着与高树勋在西北军时的旧谊,以及对当前形势的深入透彻分析,李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 “五原誓师”“宁都起义” 等事例激励高树勋加入人民阵营。最终,高树勋被李达说服,带领新 8 军及河北民军等部共 1.2 万余人宣布 “火线起义”。这一行动直接促成邯郸战役歼敌两万人,极大地改变了战场局势,毛泽东称赞其 “打破内战危局”。
1948年5月,李达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时与刘伯承、邓小平亲切接见前来慰问中原野战军的华东野战军慰问团。
李达的才能深受贺老总、彭老总、陈老总、刘帅、徐帅这五位开国元帅的赏识青睐。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与这些元帅们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结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他们在工作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携手共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拼搏奋斗。
毛主席与邓小平也对李达夸赞有加。然而,拥有如此卓越军功的李达,在授衔后却依然保持着低调谦逊的品行。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赫赫功绩,甚至连子女都不知道他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后来,子女们还是通过报纸才知晓,父亲被授予了开国上将。
在和平年代,李达依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他埋头苦干,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9年,李达等人进入庆祝南京解放大会会场,刘伯承(前排左一)、李达(前排左二)
他先后担任过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1993年7月12日,李达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遵其遗愿,人们将其骨灰安葬在河北涉县将军岭。一生“临大事而不惑,罹大难而不畏”的将军,骨已销,魂犹忠,他与刘伯承、徐向前、王新亭、黄镇等一二九师战友魂归一处,永远相伴,继续守护一方曾共同战斗过的热土。
李达将军的一生,是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战争时期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在和平年代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他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成就了一段段革命佳话。他的高洁品行和卓越才能,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爱戴,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