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台风“竹节草”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不仅首次登陆浙江舟山朱家尖,更可能在同一天内二次登陆舟山岱山,傍晚直扑上海浦东。这并非寻常的“过客”,其缓慢的移动速度和持续的强风暴雨,正无情地撕开中国超大城市防灾减灾体系那层看似坚固的“面子”,暴露出其深层结构性的脆弱。这不仅仅是天灾,更是对我们城市治理智慧和执行力的残酷拷问。
“竹节草”的诡异路径和持续影响,无疑是极端天气常态化的一个缩影。它以9级风力登陆,预计将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带来250至320毫米的特大暴雨,上海局部累积雨量甚至可能突破220毫米,阵风可达12级。国家防总迅速启动四级应急响应,上海中心大厦、浦东滨江亲水平台紧急关闭,高速公路限速,轮渡全线停航——这些措施看似雷厉风行,却也反衬出城市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某种无奈与被动。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在经济总量和基建投资屡创新高的今天,我们的城市防线依然如此不堪一击?
问题根源在于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地上轻地下”的病态偏执。看看大连的悲剧:800万元的防汛改造资金,70%砸向了光鲜亮丽的地面景观,而真正关乎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扩容,却只分得区区30%。这种“面子工程”压倒“里子工程”的投资逻辑,导致城市排水系统如同患有严重动脉硬化的病人,稍遇“竹节草”这般强度的“血栓”,便瞬间崩溃。老旧的排水管网口径不足、淤泥堆积如山,加上城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阻断了雨水自然渗透,每一次暴雨都成了城市“看海”的狂欢,甚至酿成父女溺亡的惨剧。这哪里是天灾,分明是人祸!
更令人发指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理如同一个被遗忘的“黑洞”。随着地下车库、商场、地铁等设施的普及,其防洪能力却常常被傲慢地忽视。湖南龙山县地下车库的悲剧,血淋淋地揭示了物业通知滞后、防洪设施形同虚设的致命漏洞。尽管有洛阳等城市在防洪规范和定期演练上有所尝试,但更多地方在防洪挡板、大功率排水泵的配备和维护上仍是“纸上谈兵”。这些本应是“生命线”的地下空间,在灾害面前却成了“死亡陷阱”,简直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而应急预警机制的“最后一公里”断裂,更是将城市置于险境。大连涵洞父女溺亡事件中,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16分钟后,仍有车辆穿越,这难道不是预警与基层执行之间致命脱节的铁证?预警若不能转化为行动,那它与一纸空文又有何区别?
要真正构建“无惧风雨”的韧性城市,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外科手术”,而非修修补补的“创可贴”疗法。首先,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刻不容缓,必须大幅增加对地下排水管网的投入,提升设计标准,使其能够应对未来更频繁、更极端的降雨。同时,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增加城市透水面积,让城市能够“呼吸”,而不是成为一个巨大的硬化盆地。其次,地下空间的防洪标准必须严格落实,确保防洪挡板、大功率排水泵等设施到位并定期维护,并将其纳入强制性法律规范。再者,应急预警系统需实现多渠道、全覆盖、无死角的精准传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预测和精准调度,并建立“气象-责任单位-处置人员”的闭环清单,将预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最后,必须将防汛能力纳入官员绩效考核的硬指标,并普及公众避险教育,提升市民自救能力。那些玩忽职守、敷衍了事者,必须付出沉重代价。
“竹节草”的二次登陆,是自然对人类狂妄自大的又一次鞭笞。城市发展不能只顾速度,更要注重质量与安全。每一次极端天气的考验,都是城市重新审视自身、补齐短板的绝佳契机。我们必须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防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技术创新为驱动,长效管理为保障,构建起真正“无惧风雨”的韧性城市。否则,每一次“百年一遇”的暴雨,都将成为城市系统性溃败的又一次血腥注脚,而我们,将永远在悲剧的轮回中“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