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声刚落下,深圳湾体育馆内的空气便凝成实质。这场中国女篮与韩国队的对决,第一节竟是如此拧巴。失误、慌乱、错失良机,仿佛让人一脚踏进了去年的加时鏖战。此时在场边,一双锐利的目光紧盯计分板,主教练宫鲁鸣没有慌,也没有换下状态不佳的李缘,而是摁下了球队的“秘密武器”按钮。
所有人都在问:宫鲁鸣会拿出什么牌?答案来得比想象中更具冲击力。下半场,张子宇与韩旭的双塔组合,再次被推上台前。这不是简单的身高叠加,而是力量与技术的叠加,是中国女篮的阵地防守和篮板控制优势的全面觉醒。张子宇8投8中,从头到尾没让对手摸着她的衣角;韩旭则用18分12篮板2盖帽1抢断的数据,像钉子一样将攻防节奏牢牢钉死。
中国女篮从领先3分的紧绷,忽然切换到第三节甩开17分的轻松,比赛在这种剧烈的心理落差间发生质变。琪姐、苏姐在场边嗑着瓜子,讨论的已不是输赢,而是下场怎么排兵布阵。你敢信,上一届被韩国队拖进加时的“噩梦”,这次一幅轻舟过江的写意?
被媒体反复热议的“内线差距”在本场比赛被放大到极致。下一场面对新西兰队,无论舆论怎么说,主教练们心里其实都门儿清——无论是老将王思雨的篮下强攻,还是黄思静的经验与稳定,这支中国女篮在内线层面,恐怕亚洲对手已经找不到应对的办法。
这场胜利也暴露出不小的隐忧。作为首发后卫,李缘全场挂蛋,正负值只比垃圾时间替补高一点。事实上,球迷更关注的不是她“有没有进球”,而是她在攻防两端的存在感奇低。在转移球、关键防守和外线火力点进攻方面,几乎没有为队友“带来化学反应”。同一位置,王思雨和杨力维都表现得更为老练稳健,这或许会在淘汰赛阶段让宫鲁鸣重新思考一号位的首发人选。看台上的一位老球迷忍不住用粤语吐槽:“点解唔用黄思静打头阵啊?只要稳住头十分钟,胜负早就一边倒啦!”
这场比赛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得分分布极其平均,替补席上的“火力补给”随时待命。杨舒予、张茹、王思雨、杨力维个个能顶一阵,没有哪位球员会因体能或者压力崩盘。这种“没有短板”的阵容,是将来面对日本、澳大利亚乃至世界顶级强队时,最有分量的筹码。
再看看同组的走势。澳大利亚逆转日本,直接晋级半决赛;新西兰碾碎印尼;韩国接下来大概率能赢印尼。接下来的淘汰赛,悬念只剩一个:到底是哪支球队能搅动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三强的格局?日本女篮的崩盘,恰好为中国女篮敲了个警钟,如果外线资源不能激活,高强度下随时可能遭遇“突然断电”。
值得一提的是,宫鲁鸣在现场的临场调整和对节奏的掌控,为中国女篮注入了更多成长的空间。现场有摄影记者捕捉到这样一幕:半场结束,中国女篮姑娘们聚集在更衣室门口,没人说话,几乎没有谁笑——也许是那一节节起伏的得分让她们更敏锐地意识到,距离真正的高峰还有距离。
不少资深球迷还记得去年中国女篮与韩国队鏖战至最后一刻时的那种咬牙切齿的劲头。今年,这支女篮用一场看似轻松的大胜,反将所有人的神经再次绷紧。真正的考验,或许藏在下一个转角:如果淘汰赛遇到日本,或者是内线强得“变态”的澳大利亚,宫鲁鸣是否还会坚持今天的双塔策略,还是会临场祭出“小快灵”的阵容变化?你会怎么选?
放眼今天亚洲女篮格局,敢于把本土超级中锋和新生代天赋一同摆上台面,只有中国女篮。这种豪赌般的创新,也连带孕育出最踏实的反思。胜利固然振奋,但一个小细节、一套阵容组合,极可能在蚀骨的淘汰制夜晚重新上演推翻结局的戏码。
而现在,所有博弈还未落幕,只留下那句被张子宇低声说出的自勉:今天还有太多值得改进,真正精彩的,还没来临。
你觉得,宫鲁鸣用“双塔”到底是在给中国女篮造优势,还是埋下了战术上的隐忧?球迷们的分歧已经在赛后散场时悄然发酵,一切答案,也许就在几天后的半决赛中见分晓。